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出示孔子图像)谁能说一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师: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谁能背一两句?
师: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今天我们学的《列子》中的《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日”呢?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师:请大家再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在读中感知。
师:下边我们先带着他们到底为太阳的什么问题而争论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大家认真听,看老师读时是怎样停顿的?(师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跟老师读。(生跟老师读)
师:(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句中的停顿。(生练习读)
师:现在老师请五位同学来读课文,谁愿意读?大家注意听,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或读破的语句。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谁能说说两小儿因什么问题而争论的?
四、理解课文内容。
1、一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对太阳离人远近的看法。
师: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两小儿对太阳离人是远还是近的看法各是什么?请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没有)(出示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请大家齐读。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先练习说一说,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知道了第一个小孩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近日中远。第二个孩子的看法是——板书:日始远日中近。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他俩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面对面)其他同学听看他们读得怎样?
(生读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2、二读课文,理解两小儿各自的理由。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语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那么大家根据注释说一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六人一小组先互相说一说。(生练习说)
师:谁能说说你对第一段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第一个小孩认为日始近,日中远的理由是——板书:近大远小。谁能说说你对第二句话的理解?
师:这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说日始远,日中近的理由是——板书:近热远凉。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是的,这两个孩子从视觉和触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所以各持己见,那么怎样才能把他们互不相让的态度读出来呢?
同桌分角色互相练习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谁能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读得怎么样?
3、三读课文,了解孔子不能为他们裁决的原因。
师:正当两小儿两峰对峙,争辩不下时,正好孔子向东游历到此,就请圣人孔子裁决,孔子为他们裁决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生读)板书:(孔子不能决)
师:孔子为什么不能裁决呢?
师: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孔子不能决断他们谁对谁错,所以两个小孩都笑着说——齐读最后一句。(生读“谁说汝多知乎?”)
师:谁能利用注释给大家说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师生利用资料共同探究。
师:孔子不能裁决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来帮他裁决呢?大家说说这两个小孩说得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都不正确)
师:哪个小组能利用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用科学知识来告诉第一个小儿错在什么地方。
师:(演示课件)
师:谁能告诉另外一小儿错在哪里?
师:大家比孔子懂得都多,真了不起。课文我们学完了,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在说时还可以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其他同学做导演。认真看演员表演得怎么样,并及时给予指导。好,老师演孔子。
(师生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六、谈启发,受教育。
师: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
师:是的,虽然两小儿的认识都只凭自己的感觉,并不正确,但是他们肯动脑筋探究事物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谁还愿意说?
师:对孔子的回答,你们又怎么想?
七、总结课文。
师: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方式,先讲了孔子碰见两小儿辩斗,接着讲辩斗的是什么问题,然后讲各自的理由,最后讲孔子不能决。手法简练而传神,并巧用比喻,从而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的生动具体,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2课文简析:《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本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篇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
设计理念: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 ……此处隐藏18998个字……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讨论。
播放课件,反反复复读课文,认认真真看注释,仔仔细细找答案,辩论辩论表此情,交流交流明道理。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要读通、读懂、明理。
(七)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同学们,通过读、看、找、辩,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设计了几个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做。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状况……
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想到的。
【设计意图】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同时也注意到要求的人文性。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初次接触文言文,对照解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朗读并背诵全文;
2.弄清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领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教学准备
1.课文原文投影片;
2.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流程
一、放手自学,初读课文
把课文原文、课文注释、白话文翻译和讲解科学道理的说明文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充分自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
二、谈话解题,了解文意
教师说四句话让学生分辨对错。这四句话是:
1.《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是孔子写的。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3.孔子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不能断定两小儿谁是谁非。
4.两个小孩的话都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在分辨对错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出处、作者和体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辨”与“辩”两个字进行区分,了解课题的意思,了解古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引导质疑,互助解疑
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讲解“盂”字的字形字义。
学生提出自学中的问题。然后自由结合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一起研究这篇文章到底怎么读,怎么理解。
四、导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小节:要把古文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化难为易。
五、导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讲第二自然段的意思,其他同学一边学习,一边提出问题,展开交流。在学生的交流中,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日初出:早晨,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边板书边讲解“初”字:这是“刀”,这是“衤”,这是裁衣服。买来布做成衣服,第一步就要裁剪。刀把布裁开,引申为开始,所以叫做“初”。所以这个“初”字的意思和裁衣服有关。)
“也”是个语气词,没有什么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呀”“啊”“哪”。 指导全班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三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这不正是一个物体在远处时显得小而在近处时显得大吗?(这里不能理解为“这不是远的太阳比近的太阳大吗”。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说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而应说远时小,近时大。如果说远的小,近的大,就变成两个太阳了。)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四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其中“探汤”的意思是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字古今意思不同。我们现在的汤是煲出来的,而古时的汤就是热水。)
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七、导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并讲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中体会:两小儿“笑曰”的“笑”是一种什么笑?(教师用和善的语气朗读,让学生体会这是善意的笑还是恶意的笑?)文章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根据读文章时的感受来理解。
八、导读说明文,了解科学知识
学生朗读上课时发的讲解课文中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解决下列问题:
1.早上和中午的太阳是不是一样大?
2.为什么太阳早上看上去大,中午看上去小呢?
九、表演故事,融会贯通
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教师演孔子,当堂表演这个故事。
十、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小节:读课文就应该这样一句一段地读,一篇1篇地积累。读书一要用心二要记住三要做笔记。要准确地做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有争议的地方标出来,当别人说的有道理时,要服从,这是良好的学风。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课激疑:
一天当中,太阳什么离地球最近,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远?你的依据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桌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 盂 沧 为 孰 为 汝 知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盂、孰、汝三个字的写法)
3. 自读课文,流利朗读。
4.齐读
三、理解文意
1.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2.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4.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辩斗、其、故、以、日中、去、及、盂、则、为、沧沧凉凉、探汤、 决、孰、汝、知、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应的内容。